貝克博士(DR. Aaron T.Beck)是全球研究情緒困擾的權威,貝克博士有以下幾點明確的論點:
所有的情緒皆因你的想法(認知)所引起的;當你感到憂鬱時,此刻的想法會受到消 極性的控制而扭曲;
負面的想法會扭曲你的情緒,反之,以正向的想法取代了負面的想法,則情緒會變好。
人 的想法和情緒的產生是這樣的:通常在一件事情發生後,你會用你習慣的想法(反映出你的個性、價值觀、潛意識的想法)來看待這件事情,之後也產生了相對的行 為與情緒。如果,你對那件事情存有『建設性的想法(正向而積極的想法)』,那麼之後的行為與情緒會讓你感到滿意;反之,如果你對那件事情原本存有『破壞性 的想法(負向而消極的想法)』,那麼之後的行為與情緒會讓你感到鬱卒。換句話說,擁有好的想法就有好的心情,而好的心情其實是來自好的想法。
愛 自己,就是『滋養自己的心靈,自己用心經營一個獨立而成熟的人格』;愛別人,就是『關心別人的心靈,希望對方發展成獨立自主的人格』。其實,愛的唯一真正 目標,就是持續的心靈成長。有了愛,就會有更多的想法、好的心情、好的生活與美美的心靈。今天,讓我們用愛自己的心,只要你換個角度來看問題,你的心情就 跟著轉個彎。
假 如你希望有更多的好心情與好的處理結果,那麼建議你嘗試用右欄『建設性的想法(正向而積極的想法)』來取代左欄『破壞性的想法(負向而消極的想法)』,不 斷的反覆練習,不要害怕改變,只要有新的好想法加上新的行動,這股往上提昇的力量就會讓你有好的改變,如此的持續自我成長,你將發展成更獨立自主的人格, 你的明天將更美好。
請 為自己花幾分鐘,真誠而用心的想想你自己,你是否有下面這些「憂鬱時的『負向而消極的想法』」,如果有某項,請在該項的左邊欄位打勾,這樣做能讓你更客觀 的認識你自己目前的想法習慣;而右邊欄的『較正向而積極的想法』則供你參考應用,你也可以寫下適合你的好想法。越是反覆的練習,你的收穫將越多,這些收穫 都是你的福氣。
| 憂鬱時的『負向而消極想法』 | 請以『較正向而積極的想法』取代 『負向而消極的想法』 |
1. | 『應該』的說法: △解說→習慣以『應該』的想法要求自己和別人,比較缺乏彈性。 △舉例→習慣認定『他應該要聽從我的話』、『他應該要尊重我』、『我應該要達到預定的目標』、『我絕對不能出錯……』。 | §以『儘可能』、『儘量』取代『應該』的說法。 §對人留餘地,對事留彈性。 §其實,有時候,事情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。 |
2. | 完美主義的想法: △解說→習慣以一百分的目標要求自己和別人,難以容忍一點點的失誤。 △舉例→習慣認為『我的唯一目標是必須得到一百分,一分也不能少』、『我應該能能掌控好自己』、『他應該要達到我為他設定的目標』、『他應該要跟我同樣做得這麼的完美』。 | §若是『傷人的完美主義』已造成自己或別人的傷害,告訴自己不需要這麼完美了。 §不妨以『八十分哲學』取代『一百分哲學』,顯現你的彈性。 §量力而為,修正為自己能達到的目標。 §再想想你的真正需求是什麼? §人,沒有十全十美的。 |
3. | 強烈的掌控欲: △解說→將一切物質化,缺乏對人的尊重與同理心。一心想掌控一切,掌控別人。 △舉例→『我對他做了這麼多的事,他應該要聽從我的話』、『我這麼努力,最後我一定能成功』。 | §放輕鬆,釋放你想控制一切的壓力吧。 §你願意被別人掌控嗎?若不喜歡這種被掌控與不被尊重的感覺,那麼跟自己說:『我們不能掌控別人,但是我們可以經營自己』。 §『我們不能改變別人,我們可以改變自己』。 §以尊重(無條件的接納別人)取代掌控欲。 |
4. | 把事情一分為二的『二分法則』,全有全無的想法: △解說→非黑即白的推論方式。你傾向於終極地評價自己,不是極好就是極壞。 △舉例→評論事情常說『不是你的錯就是我的錯』。一位一向得A的學生,在一次的考試中得B,就斷定:『我是個徹底的失敗者』。 | §就顏色而言,不是黑色,也有可能是白色、紅色、紅黑色、灰色……。 §一件事情,依不同的角度來看,會出現不同的看法。 §學習『垂直思考』。 |
5. | 鑽牛角尖: △解說→為了一點點的不如意,而讓自己的想法塞車,這時鬱卒的心情會使此刻的想法更受到消極的扭曲。 △舉例→小美常因朋友一句不經意的話,就足以閉門苦思一天,造成心情鬱悶,出現莫名的自責。 | §也可以選擇『不鑽牛角尖』。好比前方塞車了,你也可以選擇換其他的路線來走。 §轉移注意力。 §想想還有沒有其他相反的想法、另類的想法、理性的想法。 §換個角度看問題。 |
6. | 過度歸咎自己: △解說→把一些情況變壞的事件當作自己的責任,然而事實上你不必為此負責。容易忽略事實的客觀性,一味的攬下別人該負的責任而過度自己。 △舉例→碰到了不愉快的事情,就認定「都是自己的錯」,將所有的責任完全歸咎在自己身上,而造成嚴重的情緒困擾。 | §針對問題的癥結,客觀的澄清對方的責任與自己的責任,之後修正自己的疏忽即可,別人的錯誤是需要由別人來學習承擔的。 §不需拿別人犯的過錯來懲罰自己。 |
7. | 給自己妄加『壞的標籤』: △解說→習慣的認定自己永遠做不好,習慣的自我負向暗示。 △舉例→碰到了挫折,就給自己加上標籤:『我是一個天生註定要失敗的人』。 | §不給自己妄加『壞的標籤』,自己並不是每一次都做不好的。 §盡力而為,問心無愧。 §人非聖賢,熟能無過。 |
8. | 否定正向的事實: △解說→否定正向的事實,並堅持他們不算數。自信心不足,不好意思欣賞自己的優點。 △舉例→別人對自己的稱讚,往往解釋為虛偽的恭維或應付的動作,感受不到他的價值和喜悅,習慣的把自己的優點或亮麗打折扣。 | §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,風采是用來欣賞的。 §客觀的肯定自己的優點。 |
9. | 誇大缺點、縮小優點: △解說→自信心不足。你習慣的戴一副特製的灰色眼鏡,它把所有好的事物都過濾掉,總是留下消極的念頭進入你的意識內。 △舉例→對自己的缺點用放大鏡來看,對自己的優點無法自我肯定,造成許多的煩惱與憂心。 | §真誠的看待自己的優點與缺點,繼續保持優點,用心的修正缺點,明天的你會更加亮麗的。 |
10. | 一廂情願的只相信命運: △解說→只相信命運,忽略了自己改變的潛力。做事失敗了,對事情不加了解與探討,只是找藉口一味的歸結於命運使然。 △舉例→總是認定命中注定不成功、腦子不聰明,典型的『哀莫大於心死』。 | §事情成功與否,除了命運因素,還有運氣、努力程度與努力方式、個人對成功的看法。 §事情達不到目標,不代表下一次也是如此。 |
11. | 感情用事,情緒化的推理: △解說→缺乏理智的推論。把自己的情緒當作是真實情形的證據。 △舉例→『他們對我冷冷的,我想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令他們不高興……』,習慣於用負向的感情來推斷事情,而疏於客觀的分析與求證。 | §當情緒化時,理智就不見了,請『熄火』讓理智浮上來再做判斷吧。 §訓練好的判斷力。 |
12. | 以偏概全的錯誤: △解說→『一竿子打翻一條船』的推論習慣,生活中出現一件不如意的事,就形成了全部不順心的心情。 △舉例→誤說了一句不妥當的話,就全盤否定了自己的價值。 | §學習全方位的思考與好的判斷力。 §消除習慣的偏見。 |
13. | 驟下斷語: △解說→不經思索而輕下消極的斷語,而未能進一步去澄清,也無法客觀的探索真相。碰到了一點阻礙,就認定自己成功無望。 △舉例→沒有得到別人的禮遇,就認定別人不肯接納自己,認定自己一定是表現很差。 | §凡事不輕下斷語。 §建議進一步的找證據澄清,再正確的溝通,最能客觀的探索真相。 |